Alive Cemetery活著的墓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2018年畢業設計作品
設計者:佟斯洋
指導老師:曾光宗
 
本作品 2018年6月發表於中壢大觀園
2018 中原建築54屆畢業設計 _中原建築x大觀園
FB https://www.facebook.com/2018cyar54graduate/
 
設計說明
瀋陽在清初時期為清朝發祥地,為盛京。日據時代,為了加速工業化發展,瀋陽形成了初始的環路。改革開放後,依照著原本的環路不斷地擴張,吞噬著作為城市邊界的農村。而這種快速的發展,並不適合瀋陽這個城市的發展,村莊正在無意義地“死亡”。
 
金德勝村原本是瀋陽市和撫順市的邊界。因為沈陽的“直轄市計劃”,撫順和周邊兩個城市與沈陽合併,基地這個城市的邊界即將變成城市中心。為了實現這個計劃,基地北側的村莊更新成為經濟開發區。而如今,這個開發區因為不適合城市的發展,變成了鬼城。
 
清初年間,佟養正將軍被明叛軍算計,全軍潰敗。努爾哈赤將其副將,我的祖先佟守昌將軍安葬於村莊的南山,並將村莊取名為“金德勝”,意為後金得勝。從此,其後代子孫便生活在村莊,村莊慢慢興盛。2000年,某官員將其莊園建造于南山山頂。
 
2012年官員落馬,莊園被拆。政府發現南山為一座礦山,於是大肆地開挖礦產資源,導致南山山頂變成一個大型礦坑,又因常年積水,礦坑形成了湖泊。
 
礦坑的形成,使得墓地外圍有了一個村莊的工業入口,工業行為逐漸侵蝕村莊。政府想將礦山夷為平地,用公墓換家族墓地的方式來安撫我們。對於我們來說,公墓是死的墓,家族墓地是活的墓。
 
設計在家族墓地這個活的墓裡置入城市機能服務空間,形成一個新的界面,界定墓地與未來城市,進而保護村莊。
 
人的一生會死亡三次。第一次是斷氣的瞬間,從生物學角度來說的死亡。第二次是舉行葬禮的時候,這時候你的身份將在這個社會上抹除。第三次是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死亡,這一刻將是真正的死亡。從此不會再有人知道你來過這個世界。
 
設計將城市機能空間分成生理死亡空間、身份死亡空間和記憶死亡空間。讓走進墓地的人體驗到人類,城市與村莊的死亡。設計過程中,了解到“佟氏文化研究所”這一機構。機能空間使用者設定為研究所工作人員、村民和城市外的佟佳氏後代。生理死亡空間服務于來祭拜的後代的生理需求空間;身份死亡空間機能為農民的圖書館、研究所辦公室、農產品商店;記憶死亡空間包括新祭祖空間、滿語教室、新紀念空間、守陵人墓、一世祖墓。
 
用磚墻象徵村莊與傳統文化,用鋼構代表工業社會的城市。用結構變化討論村莊與城市的生存死亡關係。「生理死亡空間」的構造為磚造支撐鋼構,磚造為結構。「身份死亡空間」的構造為鋼構支撐磚墻,鋼構為結構。「記憶死亡空間」的構造為純粹磚造,回歸傳統技法。在材料與空間變換中,使得後代子孫思考前人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