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設物質之自主構築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2018年畢業設計作品
設計者 陳威廷
指導老師 陳珍誠
 
本作品 2018年6月發表於台北松山文化創意園區
2018 淡江建築 50th 畢業設計|半半
FB
 https://www.facebook.com/tkuarch50th/

Vimeo Video https://vimeo.com/272080674
設計說明
後設物質
關於物質的物質—「後設物質」(Meta-Matter)是本設計研究思考的開端,做為設計概念的起源,後設物質不具有任何既定的形象。嘗試透過物質生成建築的過程創造空間,後設物質系統透過逐漸改變其性質以因應所設定的空間功能與氛圍,進而組織成為建築形態。物質形態的發生不僅只是研究物質及其所生成的形式,而是運用作用力的能量以衍生出動態的軌跡,並產生不同的力學結構與空間變化。

自主構築
透過電腦的幫助來想像由設計到建構的新方法:物質聚合的過程聚集具有獨立性的系統單元,可以通過機器導引材料進而衍生出自主構築。以由下而上的方式衍生設計,該過程試圖實現可適應性、擴展性、與可重複性,並嘗試將結構應力的分佈想像成為空間中不同代理人系統的行進軌跡,進而以應力的影響線產生不同的結構形態。

實踐與製造
(1) 虛擬實境:經過電腦軟體MAYA模擬教堂空間的運算,因為網格面數量眾多,已經無法使用個人電腦計算,因此藉由高速電腦運算中心的叢集電腦計算。運算後結合HTC所發展的虛擬實境VIVE系統,透過頭戴式顯示器即可進入虛擬空間中體驗。
(2) 真實建造:由於所模擬的教堂空間結構複雜,很不容易經由手工建造完成,因此嘗試以六軸的KUKA機器手臂在真實空間中將部分所模擬的建築空間元素實際建造完成 。
(3) 形態空間:透過傳統與現代設計媒材的對比,移除現有建築設計階層式的設計方法。座落於沿岸河邊的三個建築空間,提出對於於沿海岸基地上不同空間類型的想像;讓不同尺度空間元素結合,模糊了形式、結構、裝飾之間的界線,電腦動態模擬的生成過程即隱含著建築結構與空間的生成。

最後,嘗試整合目前所發展的參數化設計、群聚智能演算、電腦動畫模擬、虛擬實境與機器人建造等技術,以新的視野重新想像建築空間的設計過程,並以「後設物質」做為此建築設計環境整合的思維,發展具有「時代精神」的設計觀點與空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