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里活絡改善計畫|桃園重劃區
 
作者:吳國榮、謝芳容/ 銘傳大學建築系五年級毛榮容組
作品時間:2019/02-2019/06
指導老師:王价巨老師
第1回 楊瑞禎建築師紀念設計獎 參加作品編號003
 
設計說明:
|願景|
交通連結周遭
建築穿插於其中,圍塑虛空間
開放空間進行串聯整合
 
|土地使用分區|
|分析|
以都市、鄰里、行人三個尺度進行分析,其中分成分區、自然、軸線、交通、活動五個系統進行解讀;都市尺度與鄰里尺度的分析圖互相對照,都市圖上為現狀分析;鄰里尺度為改建後分區。以下為兩者對比後之分析
1.圖底圖
2.延續商業帶,把人潮引入
3.擴大綠地,使綠地使用更為完整,舒適
4.都市水系把基地畫分成三區
5.依照中軸線佈置,並加入交通節點,及鄰里主要入口的連結
6.南北通透,東西方則是在建築上有開口,使人在核心區域的視野延伸
7.基地內交通以核心為發散,連接都市主要及次要幹道
8.公共運輸為南北連接,所以我們注重東西向連結
9.為每個小區增置地下停車場,改善停車空間不足的問題,創造更好的區域體驗
10.增強UBIKE站點連接區域之完整,商業則增加商業面積,文教區則增加住宅與零售
11.新建與原先量體的對比,建築圍塑的虛空間,形成帶狀連接核心區域
12.置入開放空間賦予不同活動,使人們在基地活動更久
13.原本只有春日路及經國路熱絡
14.基地特點
  1. 地勢平坦,人易行走
  2. 高樓圍入口意象
  3. 停車空間不足
  4. 河流周遭走道不完整
  5. 截流站臭味問題
  6. 文教、商業、住宅區圍緊密的連結
  7. 遮蔭空間不足
 
15.設計方針
使用交通、建築、開放空間的手法作為改善
  1. 交通:定下核心,加強東西連結
  2. 建築:鄰里建築圍塑地域感
  3. 開放空間:置入不同活動,離核心越近則越動態
 
|設計|
16.Master plan-可以從建築形態看出不同分區
17.Nolli plan
18.剖面1-4
19.剖面5-6
20.動線序列
 
|機能分布|
基地的東邊為商辦大樓,接續基地東北方的商業帶,而西半部為住宅區,延續周遭的文教區及住宅區,西南側則有別於北方,因湧有較高密度的住宅區,因此置入一個較大的廣場,給予附近居民進入基地內的視線延續。
 
|交通|
交通以中央的核心向外發散連接到基地周遭,並在交通與基地周遭連接的區域設置開放空間,給予歡迎人進入的一種氛圍。
 
|核心區|
此外基地內的最中心地區,以公共設施及綠帶組成,一系列的公共設施及不同性質的綠帶服務附近居民,讓東西兩邊的住宅區能因此活絡起來。
中心區域的綠帶最北端為親水公園,創造較為靜態的活動空間,往南一點為駐村藝術家工作室,讓當地居民能受到藝術的薰陶與藝術家進行對話與交流,最南端是截流站,採種植大量樹木來隔絕其帶來的異味。而中心的平台串連起公共設施同時蔓延到綠帶,並框住最核心的廣場,成為整個基地的重要核心指標
 
|局部透視|
21. 綠帶北端的親水公園,營造寧靜的場域,河道兩旁的建築,圍塑出河道的狹長與無盡感,雖因河道的阻隔,無法到達對岸,但視線卻是通暢的。
22. 住宅區中的開放空間,下午四點,年輕學子們正踩著輕快的步伐走在回家的路上,以中間的馬路分隔出左右的場域,右為鄰近學校,有較多的店面,且建築陰影供人們遮蔽,左邊則是社區內的空間,供社區老人與小孩遊憩。
23. 由道路與店舖碩造出來的筆直人行道指向基地的核心,而上方連接建築與建築的橋梁給予底下陰影空間,讓行經的人發現並轉進基地內,進而發現筆向核心的軸線,更進一步地向核心走去。
24. 駐村藝術家工作室,採群落的方式分布,並在中央圍合出一個廣場,供藝術家擺放藝術品,及居民前來休憩與觀賞,甚至進到工作室內與藝術家交流,而綿延的平台讓人可以快速遊覽想到達的工作室或是觀察居民與藝術家的互動。
25. 位於公共建設的八樓平台,可以看到下方走在蜿蜒平台上的人們,甚至將視線移至最低處,圍整個基地內最核心的場域,觀看在這個地方表演的人們,或是僅僅是欣賞位於高處的景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