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集於折疊之街
設計者:王宇傑
系所:東海大學建築系
作品時間:2017年大三作品
指導老師:辛柏毅老師
第1回 楊瑞禎建築師紀念設計獎 參加作品編號045
分類:建築設計

 
設計說明
這是我一年半前、大三下學期的第一個作品《交集於折疊之街》。這個作品讓我第一次清楚地瞭解到對操作對象的清晰定義和細緻入微的拆解分析會對生產出有說服力的形式起到多麼大的幫助。
那次的設計練習選擇臺北基隆河以北的商業用地作為300戶社會公宅的基地。基地與臺北舊居住脈絡相隔甚遠,且處於新興的空曠商業辦公地帶。對我來說,這個狀況意味著無法再從基地脈絡上尋找操作的切入點,而需要自行定義基地特質以外的操作對象。
 
於是我選擇從使用者-上班族等族群的生活模式開始調查研究,通過對民生社區的街道生活進行類比分析,從而得到在居住脈絡薄弱的基地上產生感知的操作方法,並在最後連结台北公寓的立面语言,用量體的折角狀態完成了街道般感知經驗的構建。
 
對我來說,這個作品接近了我所期待的理想設計策略:將設計和歷史案例類比、指涉(reference)城市現有的建築語言,並以“陌生化”的操作和刻板“歷史”拉開距離,面向當下和未來去創作“新”的建築和感知。
 
(二)操作說明:
1.設計面對人群:
在內湖各寫字樓上班的年輕臺北客個體和核心家庭。
2.基地概況:
基地位於內湖區商業地塊,被聯結三城市區域的主幹道包圍,處於商業中心區域的交通樞紐地帶。周圍無住宅社區的脈絡可依循,不具備街道尺度與社區空間。住宅基地外單一功能的交通系統無法成為年輕人編織生活的基礎。
3.概念闡釋:
面對年輕族群上下班的日常社交需求,我以不遠處民生社區層級式的街巷組織方式為範本,通過在基地內製造街巷尺度的立體動線,使年輕人的歸家體驗得以于樓群間產生交集。
將不同層級機能空間通過虛體空間的張合折疊于各樓層的動線焦點,與廣場和串接通道共構房群內街巷體系,承載臺北特質的生活脈絡。
 
(三)概念圖說明:
a-00 設計題本要求
a-01 基地研究
a-02 台北居住區紋理對比(一)
a-03 台北居住區紋理對比(二)
a-04 量體塑造
a-05 民生社區與新地帶生活模式對比
a-06 活動概念
a-07 民生社區與“折疊之街”
a-08 a-09 四種空間引導活動:“匯”“游”“聚”“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