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開八斗子海境汙染的膿瘡
設計者:陳羿君
系所:東海大學建築系
作品時間:2019年大四作品
指導老師:林佳平老師
第1回 楊瑞禎建築師紀念設計獎 參加作品編號050
分類:建築設計

 
設計說明
基地位於基隆市八斗子東北角的環保復育公園,為基隆市府規畫之海洋科技園區沿海線之末端節點,海洋資源豐富,早年也因煤礦含量深厚,使此區域成為了漁業、工業並重的基隆海口重要據點。
 
然而在工業發展下,環境受到了極大的破壞,且後來此區被劃設為垃圾掩埋場,導致此區乏人問津,成為基隆一大環境問題。在現今多次整建下復甦的復育公園現在僅有零星攤車與藝術裝置的置入,卻浪費了這裡200度的海洋賞景視野,也可惜了在地歷史發展下的環境教育意義。
 
因此,我想利用公園內的山丘地景與環保議題作為設計主軸,以地景式的設計讓人深刻了解在地的歷史與環境的重要性,並且提出在地回收永續的提案,讓建築與展覽真實的回應八斗子迫切的汙染問題,並串聯園區的教育廊道,促進遊、學並進的觀光價值。
 
設計動作主要有三個,第一是剖切,在山腳垂直剖下一刀,象徵重新挖掘在地的不堪歷史,也是為後來面對、改善的進程踏出第一步;第二是拉開,使深埋的故事被重新攤開在陽光下,重新作為人們審視與檢討的依據;第三是打開,在面對了過往以後必須思考的是如何改善與達成永續,因此給予一個出口的意象,面對的是曾經被掩埋而變成低矮山丘的雙澎山。
 
人們會藉由南方的低矮山腳進入展場前的長廊,晦暗的廊道形成一種進入地底之中的意向,這個過程只能看到盡頭在天井光照下由鋼網格框住的一塊塊回收壓縮處理後的垃圾,似乎述說著這個地域曾經被掩埋的命運,接著進入天井下的入口大廳,會有櫃台與服務在此布置,領取票卷後右拐進展場的一樓,延續著地底下的掩埋場景,在由鋼網格形塑的方形單元不斷地疊砌下,一步一步走向開闊的二樓,面對著廣闊的海洋以及視野對焦著的雙澎山,告訴看展的人們這樣的美景與現狀是可期的,但也不能遺忘了過去的教訓。
 
設計的材料為回收後壓縮處理的塑料垃圾,推砌成牆體做為空間元素,結構則由鋼網格支撐,其永續價值則是能被持續的增建,讓在地的活動有機會自行吸收,或是作為建築材料的教育去提倡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