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海老名宏明 ╳ 設計簿
 
時間:2015年8月6日
地點:日鏵國際企畫股份有限公司
訪談&紀錄:周佳怡,吳省甫
 
訪談當天,日鏵國際企畫海老名社長跟我們談他跟日本三菱地所設計參與的很多的開發案。我們也請教他很多日本跟台灣在建築上的相似相異之處。海老名社長東京大學畢業之後,就進入三菱集團工作;之後他待過台灣、上海、夏威夷 ,國際觀十足。以下是今天的訪談紀錄:
 
Q:日本和台灣建築師不一樣的地方?
A:
日本和台灣事務所生態不一樣,台灣業主在案子中主導權力相對日本是較大的,建築師得一直配合業主,但是日本不一定。台灣很多建築都是建商或是保險公司蓋的,所以台灣業主基本上都很內行,業主的要求會特別多,有時候業主追求經濟效益,建築該有的後景空間就會很少,因為一般建商賣掉之後,並不會特別去管後續。而日本很多大企業自己蓋自己的公司,因為是外行人,所以他會委託外面的建築師,基本上一定會聽建築師的意見,甚至業主可能會有長期住在那裏的想法、一輩子只有一次機會,會想多聽專家的想法。這可能是導致日本建築師和台灣建築師地位感覺有落差的原因。台灣還是以經濟效益為主。
 
Q:台灣在做住宅時造型喜歡比較花俏,日本卻比較樸素的原因?
A:
日本的社會比較平均,沒有台灣那麼M型化;日本一年東京的市場,日幣一億是豪宅的標準,一年銷售量不超過五百戶;台北一年超過一億台幣的卻能達到五百戶以上,台灣富有的人很多,日本卻比較少,這是一原因。另外,是日本如果有錢的話,會想住獨棟的住宅,台灣都是住大樓,這也是不一樣的地方。一般日本設計大樓,很少豪宅,因為沒有這個市場,所以都是方方正正,小面積,較著重機能性。
 
Q:日本建築師的案子如何進行
A:
三菱地所算是日本頂級的事務所,一般業主會聽我們的話,尊重我們的專業,業主給我們他的想法、土地的條件,由我們來研究思考,業主的主導性沒有那麼重。而案子進行的做法都差不多,先調查周邊環境、土地本身的歷史,有什麼啟發點再繼續去發展。
 
Q:關於日本的老人住宅
A:
日本做老人住宅三四十年有了吧,我覺得。前二十年三菱地所自己也有投資,可是都不成功。第一是因為那時的商業模式,第二個是因為老人的壽命越來越長,後來就收支不平,就賣給保險公司繼續經營了。
 
Q:日本建築師事務所的概況如何呢?
A:
日本建築團隊大概可以分成兩派,一個像三菱地所、日建,這種是綜合性的事務所,綜合性的話,結構、照明、機電、景觀….都有,我們設計的階段都會溝通,找出最好的平衡。我們是團隊運作,一家很大的公司,基本上 一般都是那種創辦很久的企業會較喜歡找我們這種大型事務所。那像安藤、伊東,這種大師他也有他的團隊,但就沒有辦法具備綜合性。atelier設計師就專門做外觀,外型比較特別一點,因為日本人基本上是保守的,所以可能只有首長說了算的的公共建設可能會找他們,或是有特別喜好的才會找他們,工作機會不多。因為一般大企業創辦人都不在了,除非是中小企業,而這種大企業他們的決策模式是大家要同意的,他們會找有各種類型的事務所,比較不會找偏個人的,因為這種atelier特色太強烈,因此這些atelier在日本需要競圖才能拿到案子,國內工作機會比較少,會很積極去國外接案子。
 
Q:請問日本房地產的概況?
A:
以東京為例,大部分都是住在40坪的單元,90坪就已經是豪宅了。日本住宅的營建費比台灣的高出許多,每坪大概60萬台幣 左右。最近因為奧運的關係,還有東北地震重建,高齡化嚴重,年輕人都不見了,加上我們的營造業的臨時派遣工需要跟有特別執照的公司申請 ,政府管得非常嚴,不開放外勞進來。因此營造人力不足,造成營造成本越來越高。
 
Q:日本大學的建築系的教學內容跟將來工作大致是如何銜接的呢?
A:
好的大學畢業會比較好錄取好的事務所,下面的大學想進好的事務所比較難,他要去中小型事務所,薪水很低,工作很累。台灣結構技師和建築師牌照是分開的,日本是沒有分開,日本建築師裡面如果比較喜歡做結構,就會從事結構相關的工作,比較想做外觀設計就會往這方面,他們是同一個牌照,所以他兩個都要學,意思就是如果要做外觀設計,不懂結構,其實他做不來。
 
Q:你會建議學生將來到日本工作嗎?
A:
當然。我覺得現在是很適合的機會。因為日本現在少子化,年輕人口非常少,日本國內市場一直縮小,因此希望在國內培養國外人才,可以拓展市場到亞洲地區。三菱地所也一直希望台灣建築系的學生能去日本當正職員工,現在有四五個中國人在三菱地所,都做得滿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