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中原建築54屆畢業設計 _中原建築x大觀園
2018 Graduation Exhibition for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 DEPT. of Archi, CYCU X DA GUAN YUAN

 
FB https://www.facebook.com/2018cyar54graduate/
系所 http://www.arch.cycu.edu.tw/index.php
 
  展覽時間  
2018中原建築54屆畢業設計_中原建築x大觀園
地點:中壢大觀園
時間:2018年6月8-17日
 
  關於展覽  
畢業展覽的製作,彷彿二倍距離,不是絕對值的概念,而是一個動態循環。不是實質距離,而是生活哲理。
這次54屆畢業展主要在中壢大觀園,分為四個展區:鳥園 - 大井 - 山海屋 - 瓦溝橋- 山海屋

-- 山海屋

挖掘自己的內心時,我們其實都會害怕揭露深層的自己。
我們試圖用已知的系統來傳遞自身的經驗,利用賦予故事性於理性之上訴說自己的語言,不強迫所有人來理解自己,而是希望從中找到可以共鳴對話的人。
過程中每個已做的決策都要被下一段意識檢視,如此一來就永遠自己做的東西會在做完的下一秒被自己的新觀點推翻,這就是最困難的,卻也是必然要面對的,是一種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的狀態。
 
展覽作品:
陳德陽 "4’33” "
洪美渝 焦慮實驗場
彭子庭 [ Inside ]
張瑋霖 步行與繫留
黃致遠 死亡影像書寫
王昊 半日閒
洪子明 城中有座山
 
--- 鳥園
框架是讓我們開始意識問題的開始。而其沒有絕對,僅是因果關係。
在意識現有框架之中探究當代建築與生活的關係,是互相承載並推翻彼此,或是以建築為主體影響了生活的狀態,甚至生活不再機能上的討論應為精神層次的填補。
因為對框架本身的不滿足,藉由批判、彰顯、重新詮釋,去跳脫並宣言我們寓言的建築,都是期望刺激未來造成影響。

展覽作品:
佟斯洋 Alive Cemetery 
蔡丞凱 異質地方 
何威 建構飛行城市
鄭喬文 432赫茲 
林佑軒 濾境 
黃瑜安 移動性──遊牧者之歌 
洪巧臻 Hide and See 
宋曉萱 Dark Side Of The Moon 
李名澤 Mending The Third Fracture 
劉芷含 都市桑迪島 
詹涵如 重新思考商業與人的關係
 
-- 大井區
身處在現代社會的我們,生活被大量的資訊和訊息填滿,總是隨波逐流的跟隨流行,卻忘了最根本的「生活」是什麼?一起嘗試著去面對與改變吧!
期許成為一個保有良知的「人」,在尋找自我存在價值的旅途中,得出「生而為人」的意義;能夠在自我與群體關係的互動中,學習尊重彼此的相處之道。不寄望能成為多偉大的建築人,只希冀能夠用雙手為所處的土地盡一份心力,透過培養個人及理解他人的生活方式,建立未來面對建築與生活的態度。
 
展覽作品:
梁寶尹 窩居
伍家慶 越域
鄭勳揚 再繁榮一次
李浩寧 N/N
林昱熹 聚生之埕
盧學儀 都市§聚落
朱恆毅 Free-topia
謝維藩 市場生活空間的生產與聯想
周佳怡 看不見的日常
薛聖瑾 三生有幸
陳玫瑩 預約明日記憶
 
  聯絡資訊  
cyargraduate54@gmail.com
https://www.flyingv.cc/projects/17530
 
  系所簡介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於民國四十九年虞曰鎮先生策劃之下,創辦成立,為全國首創之五年制建築學系,並以「建築工程學系」為名,招收單班學生。次年由黃寶瑜先生擔任系主任,前後共十二年,在黃主任的主持下,中原建築系奠定了深厚之學術基礎和自由學術風氣,民國六十二年,建築系從四合院式的「建築村」搬入由本系師生、系友通力合作興建的「建築館」,並改制為雙班。同年系友汪其樂先生回國主持系務,同時有多位旅居國外的系友回系任教,師資日益充實。民國六十三年由「建築工程學系」改名為「建築學系」,主旨在闡明建築學領域,不僅包括工程,同時必須具備人文、美學、環境、景觀、都市、歷史、文化等相關課題。同年,喻肇川先生接任系主任,並對原有的課程作通盤檢討與修定,且廣邀國內學人開設新課程。
民國七十三年建築研究所成立,以培育有學術研究方法與創見的人才為教育目標。同年由喻肇青先生接任系主任及研究所所長,其為了加強通才教育的基礎,提高學術研究的氣氛,積極推動課程整合。民國七十七年,為提高教學品質,恢復為單班;配合系上的教學大綱進行課程的整合,使學生具有統合的學習經驗,對建築能有整體的認識。
民國八十一年「設計學院」成立,建築學系隸屬「設計學院」,並依循設計學院之學院發展目標,積極進行課程結構再造、研究領域重整、以及教育組織改造之工作。民國八十二年,由系友林俊興先生捐獻之「祐生研究中心大樓」,正式啟用,提供研究所師生一個較優質的研究環境及優良教學空間。期使建築學領域中人文、環境及房屋科學能均衡發展,對課程作了全盤性的修正,並以設計教學為核心,建立課程統合機制,且積極強化師資陣容,希望能達到具有國際水準的教育品質。
    民國八十六年為加強建築文化之探討,在研究所增設文化資產研究領域及學程,以培育文化資產保護工作之專業人才為目標,積極推動及參與本土文化資產保護工作。為開創建築教育的豐富性及全球性的學習方式與環境,積極邀請國際間知名建築師來台,透過授課、設計工作坊(Workshop)與座談會及對外公開的演講與作品展,提昇學生建築設計的能力,拓展建築領域的國際視野。因應國際化發展趨勢及社會需求創造多元化的潮流下,持續拓展國際學術交流,增進學生學習的廣度與深度。並積極擴充電腦輔助設計教學之設備及師資,強化建築數位化之教學環境。
民國九十六年「設計學博士班」由設計學院獨立組織,轉為跨組織之「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突破學術領域劃地自限的僵局,營造設計學領域研究整合之契機,並以建築學門為發展主軸,創造建築專業發展與思維向上延伸的契機。同時,基於「永續發展」與「科際整合」之趨勢,建築系與設計學院內相關系所,規劃成立「文化資產學程」與「環境永續營造學程」,強化專業發展課程之橫向「整合」。
    民國九十六年在建築學術研究發展架構下,以「學籍分組」方式,納編「設計學院文化資產研究所」,而成立「文化資產組碩士班」,提供建築文化工作者進修與研習管道,並授于文化資產碩士學位。在因應國際化發展趨勢及社會需求創造多元化的潮流下,將對建築專業課程作全盤性的修正,並積極加強本系與業界之交流互動,結合理論與實務、應用與研發等領域,提昇學生實務訓練之基礎,造就建築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