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台灣現代建築學會 會員大會
暨 王大閎臺大舊法學院圖書館參訪
時間:2019/03/09(六)14:00-16:30
導覽:王俊雄 老師
參訪建築:臺灣大學 舊法學院圖書館
集合地點:臺灣大學徐州路校區門口(台北市徐州路21號)
 
13:50-14:00     校門口集合
14:00-15:30     建築導覽與討論
15:30-16:30     會員大會
 
資料來源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31511-Dahong
台灣大學法學院圖書館
位於台北市徐州路的台大法學院,原擁有日據時代所建之木造圖書館一座,1960年代以來學生人數急速增加,舊館已不敷應用,乃籌建此館。這棟建築採古典建築三段式做法,有台基、屋身與屋頂,但方式是間接與隱喻的。在屋身正面部份,除外露原有的結構柱以外,花隔磚的部份還加了六根非承重、每個柱間距兩根,切成三等份。因此在五開間的立面上,又疊上了九開間的花隔磚立面。再者就是入口左右的扶手,在細部的處理上也是難得的佳作,譬如說扶手面走到建築物前兩公分左右處嘎然而止,或者扶手立柱在與扶手面接觸前的收縮,都讓簡單的扶手增加了許多空間感。
 
資料來源  http://cpaper-blog.blogspot.com/2013/05/blog-post_5970.html
建於1962年,為知名建築師王大閎的作品。法律暨社會科學院圖書分館,簡稱法社分館(原法圖),位於社科院徐州路校區,為一棟地上二層地下一層之建築。典藏一般性之社會科學類中外文期刊、圖書為主。臺大法學院原本的圖書館設備簡陋、空間不足。1962年夏天在院區內破土興建,於1963年落成啟用。
 
資料來源 https://epaper.ntu.edu.tw/view.php?listid=34&id=26287
在校園與古董圖書館設備偶遇—「間宮商店」篇(下)
推廣服務組.鄭銘彰
在校園發現間宮商店製品的機會不只在校總區,醫學院、附設醫院、徐州路舊法學院校區,都因成立時間或校地淵源溯至日本統治時期,當年引進相關的產品設備亦不足為奇,只是沒有人想到,有部份古董設備仍然現役,現存數量也達一定規模,應該會讓企盼尋找現存設備的日本同業們相當驚豔。
目前在徐州路舊法學院校區的前法社圖書分館(以下稱徐州路書庫,現為本館閉架調閱書庫)地下室,有一批間宮商店在1924年規格化量產的「F-M式鐡枠書架」1 ,隨著臺灣的圖書館事業發展需要,飄洋過海來到我們的校園,這批古董鋼製書架仍盡職地擔負著典藏圖書館書刊的「本業」機能,本館持有的款式及數量,亦可能是日本以外地區現存該系列製品數量最多的場所。
 
徐州路書庫目前使用1924型(初期量產)、1926型(改良量產)兩種F-M式鐡枠書架,整體狀況良好,只有少部份1926型框架因為搬遷重組的空間問題,後人將橫樑截斷,縮短原有聯數,乍看外觀也跟其他的鋼製書架無異,在社會科學院尚未搬遷,以法社圖書分館之名對外營運時,許多讀者在地下室書庫2查找裝訂期刊時跟這批看似平凡的古董設備擦身而過,沒有機會了解它們在工業文化資產的意義。
 
徐州路書庫為什麼會出現這兩款鐵製書架?這棟建築由名建築家王大閎先生的「大洪建築師事務所」於民國50(1961)年設計(業務編號PC-226)、民國52(1963)年啟用做為臺大法學院圖書館,建築工程圖並未標示地下室區域有書架配置,推測是完工時由校內(含校總區、醫學院校區)既有設備搬遷組合。臺大法學院是在國立臺灣大學成立後,民國36(1947)年使用戰前總督府臺北高等商業學校原址而設立,那麼這批書架會是臺北高商的財產嗎?臺北高等商業學校在大正8(1919)年4月成立,當時圖書館位於現在徐州路校區舊行政大樓二樓北廂及東廂,從歷屆卒業紀念冊圖像比對,仍是傳統木製書櫃,加上在書架上發現類似臺北帝國大學特有的財產金屬標記(可惜刻痕磨損後又上漆無法詳辨),因此原始購入者排除來自臺北高等商業學校,最有可能的來源還是當時校總區接收臺北帝大圖書館,或來自文政學部講座圖書室,民國36(1947)年連同設立法學院需要的相關書刊一起撥交至徐州路校園,或是民國52(1963)年才自校總區直接搬入甫完工的法學院新圖書館。目前可得的財產帳面並無登載該批書架資料,要溯其原始身份,仍待找到更多檔案加以比對驗證。
 
進入21世紀鋼製書架依然是圖書館典藏設備的主流,隨著戰後煉鋼技術的精進,1950年代冷軋延壓處理12的改良技術讓鋼板變薄、輕量化,折彎成形的力矩強度更為牢固,塗料均佈細緻耐磨提升防鏽力,鋼製擱板可以完全取代間宮不二雄當年強調使用混合材質的特色,混搭風格的鐵框木擱板書架雖然有它的優點,但只風光約20年的時間,間宮商店事業就在戰火下化為灰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