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gregate housing of public I Dwelling unit
臨時性的配角 / 永恆性的主角

大葉大學建築學系2014年 設計案
設計者:董誌軒
指導老師:林可揚

 
-Origin 起源
多元的社群住居形式發展,當代社會面臨土地及人口分配問題,社會結構高齡化問題及經濟結構改變問題,當時代趨勢變化,人們的住居形式勢必會隨著這股潮流進化及發展。試圖在一塊大型的基地上去錨定一塊屬於人們居住的園地。當地本身就具備過往的歷史,現在的定位及未來的發展。藉由挖掘或找尋都市紋理內的特質及植入相對應的生活機能與住居型態的發展,配合相關的附屬設施,讓都市內的腹地成為理想的住居場域。住宅議題的探討:以居住正義為探討主軸的青年住宅及國民住宅(以簡約及機能為主的設計發展)所謂的土生土長這個詞及概念套用在建築之上,表達了建築與土地,建築與在地性密不可分的關條及聯擊,一座好的建築物除了滿足機能使用上的需求之外,必須能有其他與人的身體性,心靈及感官互相觸碰的可能性。一個屋子要稱為家,必定有凌駕在機能以上的關條產生。藉由本次設計所探討的program及基地條件,希望設計者能找到共同住居的生活形式中所不可或缺的空間型態及架構。
 
-Site Address 基地範圍
柳川東路二段、大新街、樂群街交界的樂群公園範圍內。

-Solution 設計説明
在基地範圍內,發現了屬於我們臺灣特有的建築語彙:鐵窗、鐵皮、鷹架,綜合稱之為:擴充體。建築的主體與「擴充體」的組合。臺灣社會很有默契地以「材料」清楚區隔兩者,使用了鐵皮、鐵管這些較廉價而缺乏質感、品味的材料「不確定性」、與隨時準備修改的「彈性」這兩項特徵。如何將擴充體是「臨時性的配角」扭轉變成「永恆性的主角」是我的設計目標、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