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稱:飲馬長城窟行 藝術家自宅設計
系所名稱:中國科技大學 建築系二年級作品
設計者:陳政毅
指導老師:姜智勻
2021 中國科大建二上學期 第三次設計 聯評第一名作品
 
設計說明
基地位於和平東路一段及溫州街18巷交界處,周邊有著車水馬龍的和平東路及喧鬧的師大商圈,瀰漫著一種如同森林般的寂靜以及都市中的文藝氣息,在其中我發現了作為自然的樹木與人為的建物產生出一種衝突感,似乎兩者的量感不對等的,因此在此次的設計當中,通過基地分析之後,以新與舊,兩面性以及協調性這些建築觀念來思考:建築要以什麼樣的姿態來置入既有之地景?做為此次project的提問主軸。
 
首先,我想先對我所觀察到的兩面性做出進一步的解釋,以題目來開始,飲馬長城窟行,所謂「長城」(如同周圍的建物是建造者意圖表現某種形式,有著其目的性的所創造出來的,可以說是機能主義的原型,另一方面,「窟」則是原本就在那裡的存在,對於居住者而已沒有好壞的分別與關係,人們以所看見之凹凸與尺度作為線索,透過自己的解釋來居住,亦即作為有機體的容器,承載著人文,自然,時間。不把建築坐滿。讓自然長進來。
 
那兩者者可以說是無法並存的,我試圖以業主的設定來決定如何去平衡,我選擇的是20世紀山水書畫大師-張大千,在時間軸上選擇60歲的他,以他當時臨摹各種山水大師的作品並融會貫通而產出的潑墨山水當中尋找線索,我藉由臨摹之後,整理出兩項準則:
其一,雖為異質性的物質,但卻完美的融為一體,呈現在在眾人面前。
其二,使用自然的生長型態來解決理性的機能需求,
我以此兩者為program的主軸。
 
首先,為了滿足確保周遭採光與通風以及避免給予壅塞感與封閉感,我分析了周圍建物的空間層級,以較為低矮的西向平房,拉一條虛的線至東側6層樓的台大校舍,並將其反轉,使相對狹窄的東側道路視野開闊,而將較多的量體疊至原先就開闊的西側,再來將量體以公私做區隔置入,左側較為沈靜的位置為住宅空間,而車輛流通熱絡的十字路口之右側為展覽空間,將入口與大苑子設在同個裡面,讓人流可以互通在將形體轉換成自然的山形融入地景,再來以保有原生街道之風貌做說明,我閱讀基地上舊有的材料「指圖面!」並將其沿用內化至新建築。將建築加入四季的概念,不同季節有不同的樣貌,讓自然主導型態再來進入到動線,以展覽動線先做說明,越過一道小橋流水,到了,作為一座假山,起到阻擋視線及風景進而引起期待的所謂誘導式的入口。展覽空間本身就是一種流動性的動線,不會有過多的停留,因此用狹長興創造出縱深,接著下4街樓梯到作為端景的大廳,再上四階到展覽區,我試圖以自然導斜角導光營造氛圍,適合表現展品的紋路變化,接著從室內過渡到室外,在這個地方我參考(蘇州博物館,視線層級)並縮放其尺度,有時從整體出發,有時從部分開始,讓其有層次的概念,從不同角度觀看建物與環境的變化,走回室內接下來依山傍水,隨著山勢層層向上,最後進入山頭,緩緩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