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回 楊瑞禎建築師紀念設計獎 參加作品編號 021
作品名稱:捕夢者-停車場與複合機能練習
設計者:張毅嘉
系所: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建築三
作品時間:2023/09/12-2023/10/04
指導老師:黃宏裕
 
捕 夢 者 - 里 民 X 捷 運 X 停 車 複 合 機 能 設 計 
設計題目簡介
 
題旨 {都市中的逗點}
複合性使用的建築因當代人的生活經驗、模式、習性等,其占比係漸漸上升,空間專業者本身對於機能間彼此之關係也開始有了新的認知及理解,不同的場域結合不同的機能後,有齊 新的定義,其中對於空間的敘述及理解也漸漸的在變化中
 
基地 Site
位置:捷運科技大樓捷運站西側
基地面積:1800m2
使用分區:停車場用地(公共設施用地)
建築規模:以不超過地下四層、地上六層為原則
 
空間需求 Function
該基地原案以停車空間作為主需求,並設立社福機構,提供相因應內容,本題保留原有停車空間及里民辦公室及社區活動中心外,須加入另一個空間機能。 
自行車停車空間: 350 位(80台YouBike)
 汽車停車位: 120格
機車停車位: 190格
里辦公處: 90㎡
日間作業服務機構: 500㎡ 
 
設計說明
基地上,捷運的衝擊一刀劃斷基地舊有的連結。
 
人們依循強烈的目的建造出捷運與道路等便捷的系統,這些機能性建築與設施帶來方便的同時,卻大幅減少了人們停留時所產生的互動與連結,日常更是被迫變成點對點的線性模式。
 
少了過去如漫遊的過程,如今的移動成了某種倚賴肌肉記憶的模式,對周圍的注意又更少了。
 
因此,我在這次的設計中加入許多漫遊的誘因在既有動線中,如展示空間與可提供市集空間的半戶外廣場。結合都市更新處的機能,一方面可以定期展示一些城市模型,另一方面是使里民更容易暸解環境更新的進程,而不是總是處於被動的狀態。我也希望藉此捕捉到人們對於自己住所即將新建的建築空間機能的想像。
 
操作上我在人的既有動線上設計了三個重要的量體,以改變人行為的線性模式,提供人的選擇機會與參與基地里民活動的機會。
 
第一個量體是連結地面與捷運機能的量體,我設計了一個以緩慢的都市行為作為的緩坡與平台空間,人們在離開位於三樓高的捷運站往地面走去時,會在沿路上看見如在陰影下活動的老人、泡茶的人們,甚至是阿姨們的廣場舞與年輕人設立的臨時攤販,這活動的機能將以一種緩慢的方式迎接里民或捷運站的人來到這塊基地。
 
第二個量體是連結里民與捷運站的橋樑,我在與捷運等高的位置設計了一個貫穿基地里民側與捷運側的量體,這個向度的量體提供一個快速連結如里民討論室或里長辦公室等里民空間和捷運站的機能,這個量體可以快速帶里民或外地來有需要找里長討論的人迅速的在這個高度上移動並選擇自己需要的機能。
 
第三個量體是連結以上兩個量體的機能,我在這之間以一個展覽與藝文活動為主的白色量體作為中介空間,里民或外地人可以在這裡展示自己的作品,配合里長的活動,也可以有類似成果展的活動產生,裡面也配合都市更新處的機能,可以展示當區的更新狀況或者是都市更新的模型與里民討論,甚至些許留白與里民討論增加社區參與感。
 
第四個量體是服務盒,作為連結上下的量體之外,特別也是要將停車場的人們帶往自己想去的地方,並快速串聯所有需要的機能,在本次的設計中也作為重要的結構系統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