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回 楊瑞禎建築師紀念設計獎 參加作品編號 024
作品名稱:承‧船‧城‧傳
設計者:曾睿禾
系所:逢甲建築專業學院學士班五年級
作品時間:大四上學期 (2022/12 -2023/1)
指導老師:謝銘峯
 
設計說明
從1949年到1987年,臺灣歷經長達38年的戒嚴,人民各項權利受到極大限縮,且港區作為軍事與海運的要地,須遵守宵禁及管制,成為城市禁區,進出都需通行證與臂章。
 
原先因海運而繁榮起來的都市,與海的關係便被港區斷開。
 
時至今日,人們開始重新審視港區與城市的關係,政府也開始推動港市合一政策,新建築不斷落成,高雄正在轉型,也使阻擋在港市之間的舊工廠、石化儲槽正一個個被拆除。拜港市合一之賜,整個港開始被打開來。岸邊的幾座新公共建設,多半為強調與國際接軌的宣言型建築,沿著線性推動的開發案。
 
而此設計的基地,即為這沿海帶狀的末端,一座經變更用地準備廢棄的火力發電廠,在此基礎上,本設計將闡述另一種高雄港區開放,與都市記憶接軌的可能性。燃氣為主、因排放大量甲烷造成許多不安的發電廠將廢除,期望透過量體操作的強烈軸向性,將港岸邊奔向海洋以及擁抱城市。
 
設計操作手法與理念
船城
高雄得天獨厚的地理歷史脈絡,製造以及運輸產業在此壯大,成為台灣經濟梁柱。如今面臨產業轉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用於高雄再貼切不過。高雄因港成市,因水繁華,而工業及製造業的沒落導致擲燭不前。
 
承傳
近年高雄借鏡國際城市經驗,期望藉由公共設施,讓高雄成為有文化的宜居城市。但新興建物如何保有本土價值呢?目前高雄遊艇製造業位居全球第四,本設計在舊工業發源遺構引入此產業,增加觀賞趣味性,讓原工業成為文化提醒、也讓興盛的遊艇製造業融入市民的生活中。
 
傳承
高雄作為world city而非wall city。此計畫想破除人造的界線,不僅對海開放也同時擁抱城市與人民。串連起目前港邊帶狀空間,成為焦點。
 
乘船
一起「港覺」國際港的震撼,一同「港受」透過建築及周圍營造,在港區藍綠波動的場域,用空間、感知與情感,拉近與海洋、世界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