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ding The Third Fracture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2018年畢業設計作品
設計者:李名澤
指導老師:李明澤
 
本作品 2018年6月發表於中壢大觀園
2018 中原建築54屆畢業設計 _中原建築x大觀園
FB https://www.facebook.com/2018cyar54graduate/
 
設計說明
在實體空間逐漸被弱化的近未來,我想要以某個方式轉化並捍衛實體空間存在的價值。
基地: 台北市 北投 中央製片廠
關鍵字: 資訊 / 媒體 / 虛擬 / 實體
 
The Trinity
人的行為與資訊網絡在不停交互作用下形成了浮動的社會狀態,而實體空間,以某種態度乘載著對社會的責任,我想討論的是實體空間的角色在現在這個社會下的演化。
 
Information and Us
從人與資訊的關係切入並歸納出四個層面,從感知資訊的存在開始、資訊對行為的影響,到資訊對社會意識的操作,最後資訊使我們對物質的理解產生質變因此開始操作並討論空間在其中參與的可能性。
 
Data Driven
因此建築成為一種存在的狀態,藉由資訊作為媒介參與社會的流動,成為DATA DRIVEN ARCHITECTURE。
 
Media Production
媒體生產使data轉換為可以被感知的狀態,從類比到數位,傳統媒體到網路媒體,都是將電子訊號以及資訊流轉成可以被觀者閱讀的狀態,而我提出的建築就是將媒體生產的過程轉化為實體存在可以被閱讀的空間狀態,最終將回應到data driven 這件事情上,建築的樣態也能藉由資訊開始與社會同步不停演化。
 
The Site
因此我選擇中央製片廠作為我的基地。民國53年肩負軍事宣傳的媒體生產,80年代作為大眾娛樂媒體的基地,直到現在以一種破敗的廢墟狀態作為幕後場景,隨著社會的變遷媒體生產角色不斷在轉變,而實體空間除了增建與拆除之外似乎都沒改變過,最終落入過時的狀態而成為廢墟。
 
Construct-ing
利用DATA DRIVEN ARCHITECTURE 這個方式去重新找回實體空間在媒體生產這件事中的角色,讓空間構築成為進行式,利用資訊將建築與社會同步起來。
 
User Transition
利用生產者與閱聽者這兩個互補的角色產生互動關係去對空間生成系統性的變化,基地右側原本存在的量體被拆除之後所留下的空地我重新置入一個點狀系統,藉由網格之間的填補與挖除,把被拆除建築的尺度錨定出來,這一根一根的桿件除了有結構的作用外,同時也有接收與發送資訊的功能,可以搭接其他設備與空間界面,形成一個模組化的事件空間,桿件由右向左往現存建物方向逐漸降低高度,暗示媒體的剝除,回到身體的空間。